律师网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专业防伪的目的和套路。专业打假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获取金钱利益。尽管他们的恶意防伪手段多种多样,但专业防伪者的套路却始终如一。
这里君恒总结一下常见的套路:
购买大量商品后,以不遵守广告法、质量问题、假冒伪劣等理由向商家提出赔偿要求;
投诉恶意抢注商标;
向市监察局等有关部门报告;
向电商平台投诉;
以投诉、举报相威胁,向商户提出无理要求。
从业务咨询的案例分析来看,
专业投诉人常见的投诉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关于产品本身的质量缺陷,二是关于产品页面推广不合规。
如果想要避免投诉,商家需要在上架销售产品之前建立“防火墙”。
对于产品本身,需要判断产品是否符合产品准入要求。例如,如果我们要发布手机、数码产品、电器等产品,产品就应该有CCC认证标志。这一步需要商家提前研究了解产品准入要求,确认产品具备相应资质、符合要求后,才能考虑销售。一款产品上架之前,商家需要做“功课”。采购部门应当建立采购检验制度,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证明所供应的货物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第二,
商家在收到专业打假人员的举报、投诉或留言后,需要特别注意。
在关注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向对方提供营业执照、身份证等公司和个人信息。
要及时检查产品,发现存在问题,必要时采取暂停销售、召回等措施。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同时,也建议商家在与供应商合作前签订购销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供应商需要对产品质量问题承担全部责任。
一旦商家因产品质量问题受到消费者索赔或行政处罚,供应商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并对商家进行赔偿。
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外,产品的宣传页面也是投诉的“重灾区”。
商家常见的投诉类型包括:违反绝对条款、宣传普通食品的保健品功能或治病功能、夸大或虚假宣传产品功效、宣传无专利号的专利产品等。
为了避免投诉,不少商家在页面上使用大量错别字或拼音替换,希望规避风险。我常称之为“掩耳盗铃”式的心理安慰行为,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发布的内容是否存在违规行为,需要页面审核者对广告法有基本的了解。一旦确定确实存在违规行为,他们可能会面临巨额罚款。目前平台还正在开发自查工具,帮助商家做出初步判断。商户可以使用营商宝中的产品风险“合规工具”对产品页面进行初步筛选,并参考结果进行修改。
以近期频发的“牙膏”为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牙膏广告中不得出现“美白牙齿”、“治疗牙龈出血”等美白及医疗宣传语。因此,商家在制作促销形象和文案时要特别注意。
即使商家认真应对,仍有可能在商店后台收到弹出的行政投诉通知。
收到通知后应如何回复?
首先,要判断投诉理由是否成立。
也就是作为商人,我们还有合理防御的空间吗?收到投诉并不意味着商家就一定违反了规定。作为被申请人,应当积极提供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曾经处理过一起行政投诉案件,其中一名商户被指控不正当竞争。最终,通过举证,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其次,如果投诉人不是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不是日常所需,甚至不是以投诉为盈利工具的专业投诉人。
那么根据2019年11月30日发布的消息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
第十五条规定: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服务不属于日常消费,或者不能证明与被申请人存在消费权益纠纷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也就是说,投诉范围仅限于“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日常消费服务,与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纠纷的消费者”。
对不具备上述条件且确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必须尽快整改,避免违法后果扩大。其次,商家可以关注当地行政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为优化营商环境,部分省市发布了轻微违法行为豁免名单。有些违法行为符合条件的,可以免予处罚。
相信每个开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担心被恶意买家勒索。其实,收到此类投诉时不必惊慌,也不要联系他们。他们只是路过,玩弄概率事件,但总会有一小部分卖家不懂规则,想花点钱妥协。如果您联系他们,他们会密切关注您,并会继续跟进并与您协商。他们沟通得越多,对你来说就越有害。
当然,如果真的遇到了怎么办?不要害怕,这类专业防伪人员的最终目标是:
敲诈钱财。
他们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做到这一点:
极端言语抱怨
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部门投诉
被起诉并收到法庭传票。我们来一一分解:
1.收到极端言语投诉
如果是极端的文字投诉,造假者通常会直接向官方投诉,或者向工商局发送截图或类似的起诉书。你要做的就是尽快修改敏感词,并全力配合当局和当地工商部门处理。一般情况下,仅凭造假者的页面截图就构成违反广告法的投诉很难成立。很多时候,只要不给买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官方是不会支持这些买家投诉违禁词的。一般情况下,投诉会被裁定为无根据,主要是与商家协商整改。因为官方也知道这是职业诈骗,他们要索要赔偿。
2.向食药监、工商部门投诉
一般来说,这类投诉一是很难成立,二是成立后很难取证。你要做的就是配合相关部门,提供材料,走流程。在此期间,你可能会遇到被工商局罚款的卖家。这种惩罚可能需要审查。审查期限为90天。到期后,可以以准备材料为由继续拖延3-6个月,需要时间较长。时间。即使我们被罚款,钱也会交给政府。打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勒索钱财,所以很多打假就放弃了。
3.造假者被起诉并发出传票
在这种情况下,打击假货的人通常会大量购买多件商品,然后说这是假冒品牌。按照消协的规定,他们需要以“三假一假”的罪名起诉你。这种情况很容易解决。您必须拒绝签署法庭传票并拖延签署。不签字表明被告不知情,案件无法继续进行。即使后续案件审理进行并宣判,案件仍可进行二审。如果审查不通过,可以请求刑事调查诉讼。这个时间是30-90天。期满后去法院,缴纳诉讼费50元。您可以以证据收集为由推迟。法院对这些案件进行了大约三个月的审理,大多数案件最终被驳回。
当然,即使有机会收集证据,如果经过三个月的审判后被判有罪,你可以请求二审,然后重新走一遍上述过程。一个案件可能会拖上一年以上,而回到打假的本质,打假90%以上的案件都会撤案。
当面对专业打假者找麻烦时,不要为了所谓的稳定而妥协。金钱是一个无底洞。你越妥协,他们就会越猖獗。确保自己的产品质量,合法合规经营,是卖家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事情。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成为常客,共同构建和谐的电商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对《关于引导和规范职业打假人员的建议》提出如下答复。
法务函[2017]181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
现就杨国秀等代表提出的指导和规范专业打假人员的建议答复如下,供参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明知是假货的行为,以及明知假货的人是否具有消费者身份,这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引起了争议在这个问题上。我院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号第三条规定:“食品、药品发生质量纠纷的,购买者应当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推定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仍购买的抗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明确,在食品、药品领域,即使消费者明知商品为假货,当有人购买假货并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时,人民法院不能以明知商品为假货为由予以驳回由于食品、药品是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安全的特殊而重要的消费品,这一司法解释也是在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的背景下产生的。奶粉、毒胶囊等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药品安全问题强烈反映的背景下,特殊情况下给予特殊的政策考虑。
应该说,专业打假人员出现以来,对于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鼓励人们运用惩罚性赔偿机制打假,打击违法侵权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经营者的行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防伪界及其引发的诉讼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基于以下考虑,我们认为,将食品药品纠纷特别政策延伸至消费者保护的各个领域并不合适。
1、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在普通消费品领域,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前提是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民法上的欺诈行为,根据《民法通则意见》第68条的解释,应当是经营者故意告知虚假信息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消费者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至于那些明知是假货却购买假货的人,则不存在主观欺骗行为。
2、从打击成效来看,由于成本较低,取证相对容易,牟利制假的对象主要是大型超市和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标识、说明书等方面。往往是同一市场中产品质量相对有保证、管理相对规范的生产经营实体。但对真正危害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和不规范小规模经营主体的打击力度并不明显。
3从目前消费者维权司法实践来看,知假买假行为已成为商业趋势,越来越多的专业打假人和打假公司涌现。他们的动机不是净化市场,而是使用惩罚性赔偿。为自己谋取利益或利用机会向商人勒索钱财。更有什者,有些人已经对某种产品打赢官司并获得赔偿,然后购买该产品以谋取另一笔利润。上述行为严重违背诚信原则,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我们不支持这种以恶惩恶、饮毒止渴的治理模式。
因此,考虑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特殊性以及现有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可以考虑逐步限制专业打假人员在其他情况下的营利性打假行为。比购买食物和药品更重要。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考虑杨国秀等代表提出的建议,及时运用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形式,逐步遏制专业防伪机构营利性打假行为。造假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
2017年5月19日
专业防伪师的防伪套路
1.向卖家提出赔偿请求
2.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3、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4.申请对监管部门的决定进行复核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监管部门履行职责
6、专业打假者的报复
谈判阶段如何应对专业造假者
1、及时发现自身产品存在的问题;
2、暂停销售问题产品并制定应急预案;
3.估算造假者的预期赔偿金额;
4、根据自身情况衡量处理成本;
5、对于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可能的举报、投诉等问题;
投诉处理方法及应对技巧
1.针对投诉寻找处罚依据;
2、寻找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理由;
3、时刻与监管部门保持沟通协调;
4、尽量避免监管部门的“保护”行为;
5、配合监管部门的“处罚”;
诉讼阶段如何应对专业造假者
1、延长诉讼周期,增加打假者的诉讼成本;
2、任何管辖权异议应由我们所在地法院解决;
3、证明造假者不是普通消费者;
4.区分一般商业欺诈和民事欺诈;
5、及时向法庭提交辩护意见和证据;
产品标签和产品推广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1、产品成分名称标准问题
2.产品成分含量标注问题
3.不适合人群的产品标签问题
4、产品生产许可证到期
5、产品违反食品、保健品功能宣传
6、产品促销违反广告法
最好,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